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羊肚菌菌种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羊肚菌菌种的生产、检验和质量管理。
Title:Quality Insp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Edible Fungus Strains - Part 1: Morel Mushroo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227.1-2024《食用菌菌种质量检验规范 第1部分:羊肚菌》是湖北省地方标准,为羊肚菌菌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5.1 菌种来源与繁殖材料
该条款要求菌种来源必须清晰明确,需提供原始分离记录和连续传代记录。菌种应来源于经权威机构鉴定并认可的母种,并确保无污染。繁殖材料应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栽培种作为生产用种。
6.1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菌丝生长速度是衡量菌种活力的重要指标。采用PDA培养基,在22℃±2℃条件下培养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合格标准为菌丝生长速度在3mm/d~6mm/d之间。此范围既能保证菌种具有良好的生长能力,又避免因生长过快导致菌丝老化或变异。
7.1 子实体形态特征
子实体形态直接反映菌种的遗传稳定性。羊肚菌子实体应具备典型的伞盖状结构,表面网纹清晰,柄部中空且长度适中。颜色以浅黄至棕黄色为宜,不应出现畸形或异常色泽。通过直观观察与显微镜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子实体符合品种特性。
8.1 菌种纯度检测
菌种纯度是保障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分离单菌落,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对比分析。要求同一培养皿内只存在单一菌落类型,且与标准样品一致。同时,利用PCR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验证菌种身份,防止混杂或污染情况发生。
9.1 抗逆性评估
抗逆性包括耐低温、耐高温及抗杂菌侵染能力。分别在4℃、35℃条件下培养72小时观察存活状况;将菌种接种于含常见杂菌的竞争性培养基上,记录抑制圈宽度。合格标准为在上述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且保持较高竞争力。
以上是对DB42/T 2227.1-2024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羊肚菌菌种研发与生产的工作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