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瘤黑粉病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玉米瘤黑粉病的预防与治理。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Corn Smut in Henan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瘤黑粉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4117/T 434-2025)是河南省针对玉米瘤黑粉病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该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病害识别与监测
标准明确指出,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在田间观察时,应特别注意植株上出现的肿瘤状病斑,这些病斑通常呈灰白色或黄褐色,并且表面有蜡质层。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的重要性,要求定期巡查农田,记录发病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动态。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被认为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步骤之一。标准建议优先考虑那些经过国家审定并通过省级推广认证的优良品种。对于种子处理,则推荐使用专用药剂拌种,如福美双等杀菌剂,以降低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概率。同时,还应注意控制播种量,避免过密种植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三、栽培管理措施
良好的栽培管理也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实行轮作制度,尤其是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玉米;其次,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到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再次,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适当补充磷钾元素,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沟渠畅通,防止积水引发病害蔓延。
四、化学防治方法
当病害已经发生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标准中提到几种常用的有效成分,包括甲霜灵锰锌、多菌灵等。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注意用药浓度和次数,切勿超量使用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施药策略也很关键,比如苗期重点保护幼苗不受侵害,抽穗期则侧重于控制病害扩展速度。
五、生物防治探索
除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外,《规程》还鼓励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例如利用拮抗菌制剂来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或者引入天敌昆虫来捕食传播媒介昆虫。虽然目前这类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有望成为一种更加环保高效的防控方式。
总之,《玉米瘤黑粉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涵盖了从源头预防到后期应急处理各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各项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