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麦秸秆堆贮饲料制作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堆贮场地选择、堆贮方法、管理措施及质量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稻麦秸秆堆贮饲料的制作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Stacked Silage F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991-2024《稻麦秸秆堆贮饲料制作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麦秸秆堆贮饲料的制作过程,提高饲料质量和利用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与处理
- 标准要求选用新鲜、无霉变、无污染的稻麦秸秆作为原料。在处理过程中,需去除杂质如泥土、石块等,并确保秸秆长度适中(通常为5-10厘米),以便于后续发酵和储存。
2. 微生物菌剂使用
- 微生物菌剂是影响堆贮饲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建议使用经过认证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主要功能菌种应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这些菌剂能够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促进纤维素分解,提升饲料营养价值。
3. 堆贮环境控制
- 堆贮时需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0-35℃)和湿度(含水量约为60%-70%)。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都会影响发酵效果,导致饲料品质下降甚至发霉变质。
4. 发酵周期管理
- 发酵周期通常设定为20-30天。在此期间,应定期检查堆内温度变化情况,确保发酵均匀。当温度稳定下降至接近室温时,表明发酵基本完成,可以进行包装储存。
5. 产品质量检测
- 成品饲料出厂前必须通过一系列质量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水分含量以及pH值等指标。只有符合规定限值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合格产品投放市场。
6. 储存条件与期限
- 正确的储存方式对于延长饲料保质期至关重要。推荐采用密封袋装或专用储藏罐存放,并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根据实验数据,合理条件下该类饲料可保存长达一年以上。
通过遵循上述要点,不仅能够确保稻麦秸秆堆贮饲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最大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