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菌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的技术要求、样品采集与处理、检测方法和结果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在应对细菌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检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to Infectious Disease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 Part 11: Bacterial Emergency Detection Tech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972.11-2024《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第11部分:细菌类应急检测技术》是江苏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细菌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样品采集与保存
标准指出,样品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样本代表性。具体要求包括:
- 采样工具:使用一次性无菌采样器具。
- 采样量:根据检测目的确定适当的采样量。
- 保存条件:不同类型的样本需在特定温度下保存,如血液样本应在4℃保存不超过6小时。
检测方法选择
标准强调检测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病原体特性、现场条件及实验室能力。推荐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 传统培养法:适用于大多数细菌性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用于快速检测特定基因序列。
- 免疫学方法:如ELISA,适合大规模筛查。
实验室安全防护
为保障人员安全,实验室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 实验室内应配备生物安全柜,并定期维护。
- 工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使用方法。
- 废弃物处理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数据记录与报告
所有检测过程中的数据均需准确记录并妥善保存至少两年。报告内容应当完整清晰,包含但不限于:
- 样品信息
- 使用的检测方法
- 结果解释
- 建议措施
以上是对DB32/T 4972.11-2024中几个核心部分的重点解读。本标准旨在指导各级疾控中心及相关机构高效开展细菌类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检测工作,提高应对效率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