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考古发掘清理品移交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各类考古发掘项目中清理品的移交工作。
Title: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lics Transfer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3T 091-2024考古发掘清理品移交操作规范》是河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考古发掘过程中清理品的移交工作。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条文】4.1 清理品分类:应根据清理品的材质、用途、年代等特征进行分类。
【解读】这一条明确了清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将清理品按材质(如陶器、青铜器)、用途(如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年代(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分类,有助于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分类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分类准确无误。
【条文】5.1 清理品记录:每件清理品均应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包括编号、名称、尺寸、重量、出土位置、出土层位等信息。
【解读】建立完善的清理品档案记录是保证移交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档案内容应全面详实,不仅要有基本信息,还应包括清理过程中的特殊发现和初步鉴定结果。通过编号管理,可以有效追踪每一件清理品的流转情况,便于后期研究使用。
【条文】6.1 清理品移交程序:清理单位应在发掘结束后三个月内完成清理品的整理归档,并向接收单位提交完整的移交清单。
【解读】规定了清理品移交的时间节点,强调了清理单位的责任。三个月的期限既保证了清理工作的及时性,也为接收单位预留了充分的时间进行验收准备。移交清单作为双方交接的重要依据,必须包含所有清理品的信息,确保数量准确、信息完整。
【条文】7.1 清理品移交验收:接收单位应对移交清单与实物逐一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解读】明确了移交验收的具体流程。接收单位需仔细核对每一件清理品,确保账物一致。验收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避免因疏忽导致资料缺失或损坏。签字确认不仅是责任划分的依据,也是整个移交过程合法有效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