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种养准备、种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记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Rice-Frog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技术规程DB4107T 524-2024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它为稻田与黑斑蛙的生态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选择与准备
该规程明确指出,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质良好的区域。稻田周边需保持安静,避免人为干扰和噪音污染。此外,稻田土壤以壤土或砂壤土为佳,pH值应在6.5至7.5之间。在进行稻蛙综合种养前,必须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包括清除杂草、翻耕晒垡以及使用生石灰等药物杀灭病原菌和害虫。
二、蛙苗投放
规程建议蛙苗投放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5月。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蛙苗适应新环境。蛙苗规格应控制在3克以上,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每亩稻田投放蛙苗数量不宜超过3000只,过密会导致食物竞争加剧,影响生长发育。同时,蛙苗投放前需经过短暂驯化,让其逐渐适应稻田水体环境。
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保证稻蛙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投喂制度,采用优质饲料,如鱼粉、豆粕等混合制成的配合饲料,每日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其次,定期监测水质,保持稻田水深在10-15厘米范围内,适时换水,防止水质恶化。再者,加强疾病防控,定期检查蛙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做好记录。
四、收获与销售
稻蛙的收获时间通常为当年的9月至10月。此时黑斑蛙体重可达100克以上,符合市场销售标准。收获时应注意操作轻柔,避免造成机械损伤。对于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小蛙,则可以继续留在稻田中饲养至次年。此外,在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通过以上对DB4107T 524-2024主要条款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这项标准不仅涵盖了从环境选择到收获销售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对于推动稻蛙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