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丘陵山区早春马铃薯机械化绿色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机械化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收获及产后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丘陵山区早春马铃薯的机械化绿色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chanized and Green Production of Early Spring Potatoes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丘陵山区早春马铃薯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5303T 18-2024)是一部专门针对丘陵和山区早春马铃薯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机械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种子选择与处理
条文:种子应选用经过检疫合格、无病虫害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并进行种薯消毒处理。
解读:种子质量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选用检疫合格的种子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传播,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种薯消毒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或专用杀菌剂浸泡,以减少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风险。
机械化播种
条文:播种时应使用符合GB/T 19647规定的马铃薯播种机,行距控制在60至80厘米之间,株距根据具体品种调整,深度保持在8至12厘米范围内。
解读:机械化播种能够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并保证种植密度均匀。行距和株距的合理设置有助于植株充分接受光照和养分分配。播种深度则影响出苗率及后期生长发育,过深可能导致出苗困难,过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水肥管理
条文:灌溉方式宜采用滴灌或喷灌,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比例约为2:1:2,每公顷施用纯氮量不超过225公斤。
解读: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滴灌和喷灌相比传统漫灌更加节水高效,同时减少了土壤板结现象。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根据土壤实际状况精准供给养分,避免浪费资源。氮磷钾的比例设计基于马铃薯生长需求特点,确保营养均衡供应。
病虫害防治
条文: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如轮作倒茬、设置防虫网等;化学防治需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并注意安全间隔期。
解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是实现绿色生产的根本途径。农业措施如轮作可打破病原菌循环路径;物理方法如防虫网能有效阻挡害虫侵入。当必须使用化学药剂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仅保护作物安全,也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健康。
收获与贮藏
条文:收获前7天停止浇水,采用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分离工作;储藏温度维持在3℃~8℃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解读:适时停止供水有利于降低块茎水分含量,便于后续加工处理。联合收获机的应用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宜的储藏条件能够延长保鲜时间,保持产品新鲜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解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操作细节,确保各项技术要求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