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渗致密油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安全评价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低渗致密油田区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
Title:Safety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Low-permeability Tight Oil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F0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935-2024 低渗致密油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安全评价规范》是一项针对低渗致密油藏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作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场地选址、监测预警到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场地选址方面,标准提出应优先选择具备良好盖层封闭性的区域。具体要求包括:储层埋深需大于800米以确保足够压力条件;盖层厚度不得低于30米且渗透率应小于0.1毫达西。这些指标旨在保证二氧化碳注入后不会因盖层薄弱而逸散至地表。
对于监测体系构建,标准强调建立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地面监测需覆盖注采井周边5公里范围,重点监测土壤气体浓度变化。井下监测则要求每100米设置一个压力温度传感器,并定期采集流体样品分析成分变化。此外还规定了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机制,如发现甲烷浓度超过背景值两倍时需立即暂停作业并排查原因。
在风险评估环节,标准提出了定量化的风险分级方法。将风险分为四级:一级为极低风险,二级为低风险,三级为中等风险,四级为高风险。评估依据主要包括注入速率、封存量以及潜在影响半径等参数。例如当单井日注入量超过500吨且封存量达到100万吨时,风险等级自动提升一级。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特别指出要关注对地下水系统的潜在影响。要求在封存区外围至少10公里范围内布设地下水监测井,连续监测pH值、电导率及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等指标。若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中碳酸根离子浓度持续升高,则需进一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最后在安全管理方面,标准明确了企业应当履行的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演练等。同时要求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记录制度,所有监测数据和操作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0年,以便后续追溯核查。
综上所述,《DB61/T 1935-2024》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规定,为低渗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