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鸭场和孵化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人员管理、场地与设施要求、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防控及废弃物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种鸭场和孵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Title:Safe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Duck Farms and Hatche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818-2025《种鸭场、孵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降低种鸭场和孵化场的疫病传播风险。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场址选择与布局
标准要求种鸭场和孵化场应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及其他可能污染源至少500米以上,并且需要考虑主导风向以避免有害气体或粉尘的直接影响。此外,场区内功能分区明确,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废弃物处理区等,各区域之间要有物理隔离措施,确保人流、物流分开。
引进种鸭管理
所有引进的种鸭必须来自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企业,并持有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新引进的种鸭需在隔离舍内观察至少30天,期间由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只有确认无任何传染性疾病后才能转入正常饲养区。
日常卫生防疫
每日清扫鸭舍内外环境,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对圈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包括但不限于含氯制剂、碱类物质等。同时,要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疫情监测与报告
种鸭场应当配备专职兽医负责日常巡查和疾病诊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于重大动物疫情,还需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封锁、扑杀等应急处置措施。
人员进出管理
所有进入场区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更衣换鞋程序,并接受体温检测。非工作人员禁止随意出入生产区。工作人员在离开岗位时也应彻底清洗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废弃物处理
各类废弃物如粪便、垫料等应集中收集后运往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
这些规定为保障种鸭场和孵化场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基本框架,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希望从业者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农业生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