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碳汇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草原碳汇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assland Carbon Sink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394-2024草原碳汇监测技术规程》是青海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制定的技术规范,其核心在于统一监测方法、确保数据科学性和可比性。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草原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工作。这表明规程主要针对青海地区独特的草原生态环境,考虑到高原气候特点及植被类型差异,具有较强的地域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规程明确了“草原碳汇”、“土壤有机碳”等关键概念。例如,“草原碳汇”被定义为草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能力。这一定义强调了草原在碳循环中的双重角色——既是碳源也是碳汇。
3. 监测指标体系:规程规定了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在内的多项监测指标。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被认为是衡量草原碳汇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监测需采用特定的采样深度与密度要求。
4. 监测方法:规程推荐使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监测工作。遥感技术用于大范围覆盖监测,而地面调查则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特别是在植被覆盖度测定中,规程要求结合无人机航拍与人工实测两种方式,以提高准确性。
5.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规程强调了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标准流程,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剔除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步骤。同时,规程还提出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确保从样品采集到数据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可控。
6. 报告编制:规程对监测结果的报告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包含基本信息、监测过程描述、主要发现、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并且所有报告均需附有必要的图表说明。
以上内容涵盖了规程中关于草原碳汇监测的基本框架和技术要点,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