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口笋种植的产地环境、种苗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佛山市沙口笋的种植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ukou Bamboo Shoot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6T 49-2024《沙口笋种植技术规范》是佛山市地方标准,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沙口笋的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为提高沙口笋品质和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中明确指出,沙口笋种植应选择土壤pH值在5.5至7.0之间的地块,且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土壤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竹笋的生长发育。同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能为竹笋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
关于种竹母株的选择,标准要求选用3至5年生、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母竹。母竹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新竹的生长质量,因此严格筛选母竹是保证沙口笋品质的基础。此外,挖取母竹时要尽量保留完整的根系,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根系受损。
在栽植环节,标准建议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每穴施入腐熟有机肥10至15公斤作为基肥。合理的施肥量可以满足竹笋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求,同时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肥料浪费。栽植密度以每公顷2250至3000株为宜,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障竹林通风透光。
灌溉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灌溉次数和水量。春季和夏季是竹笋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需保持土壤湿润;秋季则适当减少灌溉频率,促进竹鞭积累养分;冬季则需注意防冻保湿。灌溉方式提倡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技术,既节约水资源又提高灌溉效率。
病虫害防治部分,标准提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清理竹林内的枯枝落叶,减少病原菌和害虫滋生环境。对于常见病害如竹炭疽病和竹丛枝病,可选用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进行喷雾防治;针对主要害虫如竹蝗和竹蚜虫,可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和瓢虫进行生物防治。
采收期的确定也是标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沙口笋的最佳采收时间为笋尖露出地面后10至15天内,此时笋体鲜嫩、口感最佳。采收时应用专用刀具从笋基部平切,避免损伤竹鞭影响后续生长。采收后的沙口笋应及时分级包装并冷藏保鲜,以延长货架期。
总之,《沙口笋种植技术规范》涵盖了从选地到采收的全过程,为沙口笋种植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要求,不仅可以提升沙口笋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