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鳢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乌鳢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udfish (Channa argus)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4/T 67—2024《乌鳢养殖技术规范》是由广东省珠海市发布的关于乌鳢养殖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乌鳢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旨在提高乌鳢养殖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养殖环境要求
- 标准指出,乌鳢养殖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底部以泥沙为主,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
- 水质管理是关键,要求池塘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维持在7.0-8.5之间。
2. 苗种选择与放养
- 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养殖场,规格整齐,体色鲜艳,无明显损伤。
- 放养密度需根据池塘条件确定,一般每亩放养量为3000-5000尾,具体数量应结合实际养殖经验调整。
3. 饲料投喂
- 饲料应选用优质配合饲料,确保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
- 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
4. 病害防治
- 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消毒。
- 发现病害时应及时隔离病鱼,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扩散。
5. 日常管理
-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水质,适时换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投喂量、水质变化、病害情况等,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严格执行DB4404/T 67—2024《乌鳢养殖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乌鳢养殖的整体水平,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