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中常态化监测图斑采集的技术要求、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开展的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图斑采集工作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outine Monitoring Patch Collection in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rve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常态化监测图斑采集技术规程》(DB44/T 2561—2024)是广东省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规范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中图斑采集的技术要求。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目的
该规程适用于广东省内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中的常态化监测图斑采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术语定义
规程明确了“图斑”、“监测单元”等核心概念。“图斑”是指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划分出的最小单元,用于描述地表覆盖类型及其变化情况;“监测单元”则是基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图斑集合体,作为实施监测的基本单位。
三、技术流程
规程规定了从任务下达至成果提交全过程的技术路径。包括资料收集、外业核查、内业处理及质量检查四个阶段。其中特别强调了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度。
四、图斑采集标准
1. 图斑边界确定:应遵循“线状地物宽度大于8米单独成斑”的原则,并且要求相邻图斑之间不存在重叠或遗漏现象。
2. 属性标注:每个图斑需记录其类别代码、面积大小以及变更原因等内容。类别代码需参照最新版国家标准执行。
3. 精度控制:对于新增图斑,其位置误差不得超过图幅边长的十分之一;而对于更新后的图斑,则要求保持原有几何形态不变。
五、质量保证措施
规程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来提升数据质量。例如建立多层次审核机制,在不同层级间交叉复核结果;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会,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GIS软件辅助分析。
六、特殊情况处理
针对一些特殊情形给出了具体指导。比如当遇到难以区分用途性质复杂的混合用地时,可以按照主导功能优先原则进行分类;另外还指出如果发现有未纳入统计范围但确实存在的零星地块,也应当适当考虑纳入管理范畴内。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常态化监测图斑采集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操作指南,而且通过严格的质控体系确保了最终产出的质量。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