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工作场所焊接作业中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涉及焊接作业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Welding Operations at Workpl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C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403-2024《工作场所焊接作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焊接作业中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和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天津市区域内从事焊接作业的企业单位,明确了适用范围不仅限于特定行业,而是覆盖所有可能涉及焊接活动的工作场所。这确保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或行业类型如何,都能依据此标准开展相关工作。
焊接作业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标准将焊接作业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三大类,并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危害因子。例如,在化学性危害中包括了电焊烟尘、臭氧、一氧化碳等;物理性危害则涵盖了噪声、热辐射等;生物性危害较少见但也不可忽视。这种分类有助于全面识别潜在风险点,便于后续管理和控制措施制定。
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标准提出了多种科学有效的识别方法,如现场调查法、资料分析法以及监测检测法等。其中强调了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的重要性,要求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精确测量,并记录保存数据以便日后查阅。此外还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信息准确性。
风险评估流程
在风险评估部分,标准详细规定了从初步筛查到最终评定的整个流程。首先需要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的作用途径及其严重程度;接着结合暴露时间和频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其影响;最后根据结果划分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对策。这一严谨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并及时作出调整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控制措施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的危害因素,标准给出了针对性强且操作性强的具体防控建议。比如对于电焊烟尘可以通过改进通风系统来减少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针对高温环境可提供隔热服和个人冷却装置;而对于噪音污染,则需选用低噪音设备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这些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健康安全。
总之,《工作场所焊接作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标准文件,它为企业提供了明确指导方针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严格遵守该标准的要求,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还能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