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小站稻生产过程中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小站稻种植区域的秸秆还田作业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of Xiaozhan Rice in Tianj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天津小站稻秸秆还田技术规范 DB12/T 1396-2024 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小站稻秸秆还田的技术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小站稻秸秆还田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并减少环境污染。
标准解读
# 1. 秸秆收集与处理
关键条文: 4.1 条款规定了秸秆收集的时间应在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以保证秸秆的新鲜度和活性。同时,要求秸秆长度控制在5-10厘米之间,以便于后续的机械化作业和均匀分布。
解读: 及时收集可以避免秸秆长时间暴露在田间导致的营养流失和病虫害滋生。将秸秆切短有助于其快速分解,增加与土壤接触面积,促进微生物活动。
# 2. 施肥结合
关键条文: 4.2 条款指出,在秸秆还田的同时应施加适量的氮肥,氮肥用量约为秸秆碳氮比的1/20至1/30,以平衡碳氮比,促进微生物分解。
解读: 这一措施能够有效防止因微生物分解秸秆而引起的短期氮素缺乏现象,确保作物生长初期有足够的养分供应。
# 3. 翻耕深度
关键条文: 4.3 条款建议翻耕深度为15-20厘米,确保秸秆完全埋入土层中,并且覆盖均匀。
解读: 深度适中的翻耕不仅有利于秸秆的分解,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护土壤水分,增强土壤通气性。
# 4. 灌溉管理
关键条文: 4.4 条款强调在秸秆还田后的初期要保持田间湿润状态,但避免积水,以利于微生物活动和秸秆分解。
解读: 合理的灌溉制度对于加速秸秆腐解至关重要。湿润环境可以加快微生物繁殖速度,而过度积水则可能导致厌氧条件产生恶臭物质。
# 5. 监测评估
关键条文: 5.1 条款要求定期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作物长势表现,作为调整后续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解读: 定期监测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土壤状况及作物需求,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是否需要补充额外肥料或调整灌溉频率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天津小站稻秸秆还田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了适用于本地实际情况的小站稻秸秆还田操作指南,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