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文物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要求、设计原则、配置标准及维护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消防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日常管理。
Title:Cultural Relics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Facilities Setting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6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保护文物建筑免受火灾危害。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总则部分,该标准明确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这表明标准覆盖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古代建筑还包括近代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其次,在术语定义中,“文物建筑”被定义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这一定义有助于明确适用对象,确保标准实施时能够准确识别目标建筑。
对于消防用水量的规定,标准指出不同类型的文物建筑应根据其规模和用途确定相应的最小消防用水量。例如,大型宗教场所可能需要更大的储水量来应对突发状况。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在寒冷地区的冬季供水问题,要求采取防冻措施以保证消防系统的正常运作。
在防火间距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数值要求,并且考虑到文物建筑的特点允许适当调整。例如,当两座相邻文物建筑之间存在特殊文化意义或技术困难时,可以通过专家论证后减少防火间距但不得超过规定值的一半。
关于灭火器材配置,则根据不同区域的重要性设置了不同的配备密度。比如靠近主要入口处应当放置足够数量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而库房等储存珍贵物品的地方则需增设气体灭火装置。
最后,在应急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的设计上也做出了严格限制,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人员可以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同时鼓励使用智能化监控系统来提高预警效率,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工作人员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DB11/T 791-2024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规定为保护珍贵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措施既考虑到了实际操作可行性又兼顾了文物保护特殊需求,在实践中值得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