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网格划分、职责分工、工作流程、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行保障。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域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Grid-based Protection of Qinl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941-2024《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将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在第四条明确要求“建立完整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这意味着需要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网格结构,确保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管理责任主体。这一条强调了体系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助于避免管理盲区和重复劳动。
其次,在第六条中提到“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这不仅包括对空气质量、水质等常规指标的监测,还特别强调了对珍稀动植物种群变化的长期跟踪。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再者,第十一条规定“强化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来,比如设立志愿者队伍协助巡查或宣传环保知识。此举能够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并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秦岭的良好氛围。
此外,第十五条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监控。这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在第二十条强调了“加强跨部门协作”。由于秦岭生态保护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推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DB61/T 1941-2024中一些核心条款的具体阐释,希望对理解和实施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