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碳汇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数据获取与处理、碳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验证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草地碳汇的遥感监测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地碳汇遥感监测技术指南》(DB15/T 3763—2024)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为草原碳汇的遥感监测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部分
本标准明确界定了“草地碳汇”、“遥感监测”等关键概念。“草地碳汇”是指通过草地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而“遥感监测”则是指利用卫星或航空传感器获取草地覆盖信息,并结合模型估算碳储量的技术手段。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二、监测范围与频率
标准规定了监测范围应涵盖全区主要草原类型区,并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监测。同时要求在草地生长季内选择最佳观测时机,以提高数据准确性。这一安排既保证了监测工作的周期性又兼顾了季节变化对草地碳汇的影响。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
关于数据采集,标准强调要采用高分辨率影像资料作为基础数据源,并辅以地面调查核实。对于数据处理,则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包括影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及质量控制等步骤。例如,在影像预处理阶段,需要去除云层遮挡影响;在特征提取时,应关注植被指数的变化趋势;而在质量控制环节,需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来保障数据可靠性。
四、碳汇量计算方法
碳汇量计算是整个监测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标准所述,可以采用基于生物量的方法或者直接测量法来确定单位面积上的碳储量。前者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预测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而推算总碳储量;后者则依赖于实地采样分析获得精确值。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统一规范操作程序,确保结果可比性强。
五、报告编制要求
最后,在完成所有前期工作之后,还需要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最终成果报告。该报告应当包含项目背景介绍、实施过程概述、主要发现阐述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此外,还特别指出任何引用外部资源时都必须标明出处,避免侵权行为发生。
综上所述,《草地碳汇遥感监测技术指南》不仅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手册,而且也为今后类似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能够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所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完善自身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