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质量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双季稻种植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Key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of Double-Cropping Rice at Critical Growth Sta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890—2024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为双季稻在关键生育阶段提供科学、系统的气象服务。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入手,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强调了对双季稻全生育期的气象监测要求。其中规定,气象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在内的综合观测网络,并且要确保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小时一次。这对于及时掌握田间小气候条件至关重要,有助于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及指导灌溉排水工作。
其次,在水稻秧苗期至拔节孕穗期这一阶段,标准特别指出要关注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当气温降至10°C以下时,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覆盖保温材料或采用喷雾加温等方式来保护幼苗免受冻害影响。此外还建议采取合理施肥策略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再者,对于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间的服务重点,则集中在高温热害及干旱灾害的预警上。一旦预测到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气温超过35°C或者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就应及时发布警报信息,并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比如增加灌溉次数、调节田间水位等。
最后,本标准还提出了关于信息发布与反馈机制的具体要求。各级气象服务机构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向农户传递最新天气预报和农事建议;同时鼓励种植户主动报告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DB45/T 2890—2024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不仅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基本框架,而且针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特殊需求提供了针对性强的操作指南,对于提高双季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