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雨水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城市雨水生物滞留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2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5172-2024《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标准》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雨水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施工和维护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布局方面,标准要求生物滞留设施应选择在汇水面较大且地势相对较低的位置,以确保能够有效收集和处理雨水径流。同时,设施周边应避免设置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保证良好的日照条件。
其次,在设计参数上,标准明确了生物滞留设施的有效储水量不得低于0.3立方米每平方米,并且蓄水层深度通常控制在30到40厘米之间。透水性土壤层厚度不应少于30厘米,而覆盖层则需铺设厚度为10至15厘米的种植土。
对于植物配置,标准提倡选用本地耐水湿植物种类,形成多层次植被结构。乔木层可种植冠幅较大的常绿树种,灌木层选择适应性强的小乔木及灌木,地被层则宜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这样不仅增强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此外,标准还对防渗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场地条件不允许自然渗透时,可以在底部增设防渗膜,但必须预留排水通道以防积水。同时强调定期检查维护的重要性,包括清除杂草、修剪枯枝败叶以及检测土壤渗透性能等。
最后,关于施工质量控制,标准规定所有材料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特别是对于关键环节如土壤回填、管道安装等,应由专业人员操作并做好记录备案。
综上所述,《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标准》从多个角度规范了雨水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施工及维护流程,旨在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这些规定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