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文物建筑安全智慧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监测内容与方法、数据采集与传输、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本文件适用于文物建筑的安全智慧监测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s Safety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文物建筑的安全监测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在新发布的TZZB Q068-2024《文物建筑安全智慧监测技术规范》中,与旧版相比,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本文将聚焦于这一变化,探讨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点。
新老版本对比:从传统到智能
在旧版标准中,结构健康监测更多依赖人工巡查和简单的传感器布置,缺乏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而新版标准则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强调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例如,新增了对于无线传感网络部署的具体指导,明确了每个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0米,并且所有数据需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
应用方法详解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实施该规范时首先需要完成全面的风险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年代、材质特性、历史损毁记录等因素。基于此评估结果来确定哪些部位属于高风险区,并优先设置监测点。
接着便是设备选型阶段。根据新版规范推荐使用低功耗长续航型传感器,它们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并长时间稳定工作。同时还要确保所选用设备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便于后期维护升级。
最后就是数据分析环节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总之,《文物建筑安全智慧监测技术规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新旧版本之间差异点的理解与掌握,相关从业者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这一标准,从而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