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可控冲击波致裂施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施工工艺、安全控制、环境保护及效果评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富油煤原位热解可控冲击波致裂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Title:Controlled Shock Wave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In-situ Pyrolysis of Oil-rich Coal
中国标准分类号:D28
国际标准分类号:7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GRM 116-2025《富油煤原位热解可控冲击波致裂施工规范》中,新版本相较于旧版(如TGRM 116-2018)在技术细节、施工流程及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多项调整。其中,最为关键的差异之一是关于“可控冲击波致裂参数控制”的条文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效果评估。
旧版标准中对可控冲击波致裂参数的描述较为笼统,仅提到“应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冲击波强度”,缺乏具体数值范围和操作指导。而新版标准则明确提出了“冲击波压力应控制在0.8 MPa~1.5 MPa之间,并结合地层渗透率进行动态调整”,这一条文的加入,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考量。
该条文的应用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冲击波压力的设定必须基于现场地质勘察数据。富油煤层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不同,对冲击波的响应也存在差异。例如,在高渗透性煤层中,较低的冲击波压力即可达到理想的致裂效果;而在低渗透性煤层中,则需适当提高压力以确保裂隙网络的有效形成。
其次,动态调整机制是执行该条文的关键。标准强调“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施工单位需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如微震监测系统、压力传感器等,以便及时掌握致裂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动态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因参数设置不当导致的无效作业或安全隐患。
此外,冲击波压力的上限设定为1.5 MPa,主要出于安全考虑。过高的冲击波压力可能导致煤层结构破坏,影响后续热解过程的稳定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这一限值,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
综上所述,TGRM 116-2025中关于可控冲击波致裂参数的调整,不仅是技术上的细化,更是对施工实践的规范化引导。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条文,对于提升富油煤原位热解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