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沂蒙山区域森林生态保育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实施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沂蒙山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s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Yimeng Mountai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Z6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沂蒙山区域森林生态保育技术规程》(DB3713/T 321—2024)是一部专门针对沂蒙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指导文件。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沂蒙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现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对本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深入解析。
一、适用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适用于山东省临沂市所辖范围内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这一定位不仅限定了适用区域,还强调了对天然次生林这一特定类型森林的关注,反映了编制者对于当地森林资源特点的深刻理解。
二、术语和定义
在术语部分,标准给出了“生态保育”、“森林健康”等核心概念的具体解释。“生态保育”被定义为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维持或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过程;而“森林健康”则指森林能够持续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状态。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了整个标准体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基本原则
标准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强调在任何开发活动中都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二是遵循自然规律原则,要求所有干预活动都应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三是实施综合管理原则,提倡跨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四是注重长期效益原则,鼓励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实践。
四、主要技术内容
# (一)森林抚育
1. 抚育对象选择:规定了不同树种、龄级林分的选择标准,如幼龄林需侧重于促进生长,中龄林则更关注结构调整。
2. 抚育方式:包括间伐、修枝、割灌等多种形式,并根据不同目的设置了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技术参数。
3. 抚育频率与时限:明确了每年适宜开展抚育工作的最佳时期及间隔时间,避免过度干预影响森林正常发育。
# (二)病虫害防治
1. 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要求设立专业监测站点,定期收集数据并分析趋势变化,及时发布警报信息。
2. 生物防治为主导方针:倡导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3. 应急处理方案制定:针对突发性大规模爆发情况制定了详细应对流程,包括隔离封锁、药物喷洒等内容。
# (三)防火体系建设
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瞭望塔、消防水池等硬件设施布局规划;
2. 人员培训演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及实战演习;
3. 宣传教育普及: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防火知识,提高全民意识。
五、监督评估体系构建
最后部分着重介绍了如何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主要包括:
-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
- 制定量化指标体系用于衡量成效;
- 定期召开总结会议交流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沂蒙山区域森林生态保育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理再到恢复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突出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目标。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共同推动沂蒙山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森林资源保护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