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农场“稻—羊—肥”种养循环的技术要求,包括种植、养殖、肥料利用及环境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稻—羊—肥”模式进行种养循环的生态农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Farm \"Rice-Sheep-Fertilizer\" Integrated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Cyc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939-2024生态农场“稻—羊—肥”种养循环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生态农业的省级地方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稻、羊和肥料之间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采用“稻—羊—肥”模式进行生产的生态农场。这意味着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江苏省的特定地理区域及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术语和定义
1. 生态农场: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新型农场模式。
2. 稻—羊—肥模式: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植水稻,然后放牧羊群,最后利用羊粪作为肥料回田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
三、基本要求
1. 农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环境质量良好,无工业污染源。
2. 农场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记录制度、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
3. 农场经营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正确实施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操作流程。
四、稻作管理
1. 水稻品种选择:宜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且产量较高的优质品种。
2.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每亩栽插2万株左右为宜。
3. 施肥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
五、羊群饲养
1. 羊舍建设:羊舍应建在地势较高、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并配备必要的防疫设施。
2. 饲料配比:日粮中粗饲料占比不低于60%,精料不超过40%;同时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供应。
3. 卫生防疫: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免疫接种等工作,防止疾病传播;及时清理粪便,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六、肥料处理
1. 羊粪收集:采用干湿分离技术收集新鲜羊粪,尽量减少水分含量,便于后续加工处理。
2. 腐熟过程:将收集到的新鲜羊粪放入专用发酵池内,在适宜条件下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处理,经过约3个月时间即可达到完全腐熟状态。
3. 还田使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可以直接撒施于稻田表面或者深翻入土中,但要注意控制用量,以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七、监测评估
1. 土壤检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工作,了解土壤肥力变化趋势。
2. 环境监测:重点监控大气、水质以及噪音等环境因子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 经济效益分析:定期核算整个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
八、持续改进
鼓励各参与主体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同时也提倡加强与其他地区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此类生态农业项目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