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川驴(会理型)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饲料配制、日常管理、疾病防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川驴(会理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Huili-type Sichuan Donkey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34T 52-2024 川驴(会理型)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四川省会理地区专门针对川驴(会理型)养殖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对规程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饲料与饲喂部分,规程明确指出成年驴的日粮结构应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多汁饲料。其中粗饲料占比最大,通常为60%-70%,主要来源于优质干草如苜蓿或燕麦草等。精饲料则以玉米、豆粕为主,占日粮的20%-30%,用于补充能量和蛋白质需求。多汁饲料如胡萝卜或南瓜可占5%-10%,有助于提高适口性和消化吸收率。饲喂时要遵循定时定量原则,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并确保充足的饮水供应。
其次关于饲养环境的要求,规程强调圈舍建设需符合通风良好、干燥清洁的基本条件。地面建议采用硬化处理,既能防潮又能便于清理。冬季要注意保温措施,可通过加装保温层或使用暖风机等方式维持适宜温度。夏季则要采取降温手段,比如安装遮阳网、设置喷淋系统等,防止高温对驴群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还要求定期消毒圈舍及用具,频率一般为每周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增加频次。
再者在健康管理方面,规程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驱虫工作,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同时建立免疫档案,按照当地兽医部门指导完成常规疫苗接种任务。一旦发现病驴,应立即隔离诊治,避免疫情扩散。还特别提到繁殖母驴产后护理的重要性,包括及时清理胎衣、观察恶露排出情况以及提供营养丰富的恢复饲料等。
最后在日常管理环节,规程提倡实行分群饲养制度。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性别特征将驴群划分成幼驹组、育肥组和种公驴组等,便于针对性地实施饲养计划。对于种公驴还需加强运动锻炼,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保持良好的体况和繁殖能力。另外规程还鼓励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手段,如电子耳标身份识别系统、自动喂料装置等,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生产安全。
这些条文内容涵盖了川驴(会理型)从饲料配置到环境控制再到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的细节规定,为科学高效地开展该品种驴的养殖提供了全面指导。严格执行上述要求不仅能够促进驴群健康稳定发展,还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