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的技术要求、功能规范及接口协议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涉及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的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ensing Information Sharing - Part 3: Access Management of IoT Perception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L7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是四川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旨在规范物联网感知平台的接入管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相关术语和定义,这对于理解后续内容至关重要。例如,“物联感知平台”被定义为用于收集、处理、存储和分发物联网设备数据的服务平台。这一定义强调了平台在数据生命周期中的核心作用,即从数据采集到最终的数据分发。
平台接入要求
根据标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需要满足一系列技术要求。其中一条重要规定是:“所有接入设备必须支持HTTPS协议,并采用AES-256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这意味着任何希望接入平台的设备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能力,以确保数据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还要求设备能够定期更新其安全证书,以防止潜在的安全漏洞被利用。
数据格式与编码
标准还对数据格式提出了具体要求。所有接入的数据应遵循JSON或XML格式,并且每条数据记录都必须包含时间戳字段。这样的规定有助于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审计工作。另外,对于特定类型的数据(如地理位置信息),标准还提供了推荐的编码方式,以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性能指标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标准设定了若干性能指标。其中包括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秒,最大并发连接数不低于1000等。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因此成为衡量平台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本部分的一个重点。标准指出,“物联感知平台应当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并且“应对敏感操作日志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六个月”。这表明除了基本的技术防护措施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只是对DB5120T 29.3-2024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全面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对于促进四川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或组织在设计和部署物联感知平台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符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