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物联网多源数据接入的技术要求、接口规范、数据处理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领域中物联网多源数据的接入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ulti-source Data Access of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生态环境物联网多源数据接入技术规范》(编号DB 3405T 0004—2024)是针对生态环境领域物联网设备数据接入的一套技术标准。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关于数据传输协议。标准明确要求所有设备应支持TCP/IP协议,并采用JSON或XML格式进行数据封装。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通用性和互操作性。JSON因其轻量级的特点被优先推荐使用,而XML则适合需要复杂结构描述的场景。
其次,在数据采集频率方面,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不得低于1分钟。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类设备,建议每5分钟上传一次完整数据集;而对于水质监测设备,则可以适当延长至10分钟。这样的设定既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又兼顾了网络负载和存储需求。
再者,关于数据质量控制部分,标准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例如,任何单个数据点的异常值检测应当基于上下限阈值法进行初步筛查;同时,还要求对连续多个异常数据点触发报警机制。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对原始数据完整性校验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CRC校验码验证等手段来防止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或篡改问题。
最后,在安全防护措施上,标准指出所有涉及敏感信息的数据交换过程都必须加密处理,推荐使用AES-256算法作为基础加密方案。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体系,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相关资源。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一些核心内容的简要分析与阐述,希望能为大家理解和应用这一规范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