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工地扬尘防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防治措施、监测与评估以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建筑工地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Title:Building Sit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ndard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876-2024《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是江苏省发布的关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治理的重要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扬尘”、“建筑工地”等核心概念,这对于后续条款的理解至关重要。例如,“扬尘”被定义为在施工过程中因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导致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的现象。这一定义帮助施工单位准确识别扬尘来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2. 基本规定
第5条指出所有建筑工地应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具体工作。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从制度上确保扬尘控制,还需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从而提高执行效率。
3. 场地管理
第6条要求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围挡且高度不低于1.8米,同时保持整洁完好。此外还强调了裸露地面覆盖、临时道路硬化处理等细节要求。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风蚀带来的扬尘污染。
4. 物料堆放与运输
第7条对建筑材料的存放提出了严格要求:砂石料场需采用封闭式设计;装卸作业时应采取洒水降尘方式;车辆出场前必须清洗干净以防止带泥上路。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环节产生的二次扬尘。
5. 湿法作业
第8条提倡使用雾炮机、洒水车等设备实施湿法作业,在土方开挖、回填等易产生扬尘的操作阶段尤其需要加强。湿法作业不仅能够直接抑制扬尘扩散,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操作。
6. 监测与评估
第9条规定定期开展扬尘浓度检测,并建立档案记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当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调整方案直至达标为止。这种动态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作出反应。
7.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风天气或其他突发状况,第10条建议制定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清扫频次、暂停敏感工序等内容。这样可以在极端条件下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免受损害。
以上内容仅为该标准部分内容摘要及深入分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定,共同促进绿色文明施工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