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羊肚菌菌种和外源营养袋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菌种制备技术、外源营养袋制备技术、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羊肚菌菌种和外源营养袋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Morel Mushroom Spawn and Exogenous Nutrient Ba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5307T 67—2024《羊肚菌菌种和外源营养袋生产技术规程》是云南省针对羊肚菌栽培的一项地方标准,对羊肚菌的菌种生产、外源营养袋制作及使用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羊肚菌菌种”是指经过筛选、培养、扩繁后用于羊肚菌栽培的纯种菌丝体。“外源营养袋”则是指为羊肚菌生长提供额外营养支持的载体,通常由特定配方制成。这些定义有助于从业者在实际操作中明确概念,避免混淆。
二、菌种生产要求
1. 菌种来源:规定菌种应来自经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羊肚菌保藏机构,并且菌种需保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
2. 培养基质:推荐使用玉米芯、木屑等天然有机材料作为主要成分,确保无害化处理,防止杂菌污染。
3. 生产环境:生产车间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光照强度不超过500勒克斯。
三、外源营养袋制作
1. 配方设计:外源营养袋配方需包含氮源(如豆饼粉)、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总重量比例为1:1:1,具体成分配比可依据试验结果调整。
2. 制作工艺: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装入透气性好的塑料袋内,每袋重量约为500克,压实后封口,置于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时间不少于2小时。
3. 使用方法:当羊肚菌子实体分化初期,在栽培床表面放置一定数量的外源营养袋,间距保持在10厘米左右,以促进菌丝吸收养分。
四、栽培管理要点
1. 栽培场所选择:宜选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搭建遮阴棚,地面铺设一层稻草或其他保温材料。
2. 播种方式:采用点播法,即按照株行距15×20厘米的标准,在栽培床上打孔播种,然后覆土厚度控制在2-3厘米。
3. 温湿度调控:整个生育期需密切关注温湿度变化,出菇阶段白天温度保持在15℃-20℃,夜间不低于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范围内。
以上内容基于DB 5307T 67—2024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高羊肚菌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