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白长尾鲫种质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红白长尾鲫种质的鉴定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Red and White Long-tailed Crucian Carp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44-2024《红白长尾鲫种质鉴定技术规范》是由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红白长尾鲫种质鉴定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3.1 种质特性
本部分规定了红白长尾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其中提到,红白长尾鲫体色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头部较小,眼睛较大且突出,尾鳍较长。这些特征是区分红白长尾鲫与其他鱼类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养殖人员需要仔细观察鱼体的颜色分布、体型比例以及眼部特征,确保符合标准描述。
4.1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是种质鉴定的基础环节。标准要求从不同区域或养殖场随机抽取样本,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每次至少采集30尾鱼作为样本,并记录采集地点、时间及环境条件等信息。这一规定旨在减少因样本选择不当而导致的鉴定误差,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5.1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包括对鱼体颜色、形状、鳞片完整度等方面的评估。具体而言,红色个体应呈现鲜艳的红色,白色个体则需为纯正的白色,无杂色斑点;鱼体线条流畅,鳞片紧密排列且无脱落现象。通过直观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鱼是否健康,是否存在病害或遗传缺陷等问题。
6.1 分子标记检测
分子标记检测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种质鉴定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标准推荐使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分析。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提取基因组DNA、扩增目标序列以及电泳分离产物。通过比对已知的标准谱带图谱,可以确认待测样本是否属于红白长尾鲫种群。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解决传统形态学方法难以分辨近缘种间差异的问题。
7.1 数据处理与评价
最后,在完成所有检测项目后,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某一样本在外形特征上完全吻合,并且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其属于红白长尾鲫,则可判定为合格种质;反之,则需进一步调查原因或者重新取样验证。此外,还建议建立数据库长期保存相关资料,以便未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以上是对DB12/T 144-2024《红白长尾鲫种质鉴定技术规范》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