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地质勘查成果数据库中地质矿产类数据的组织、建库要求、数据内容与结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地质矿产类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及共享应用。
Title:Geological Survey Results Database Specification - Part 2: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753.2—2024地质勘查成果数据库规范》的第二部分专门针对地质矿产类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部分标准对于确保地质矿产勘查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是关于数据元的基本要求。标准指出,每一个数据元都应当有明确的定义和描述,包括名称、类型、长度以及可能的取值范围等信息。例如,在记录矿床类型时,需要明确具体的分类标准,并且在数据库中保持一致的编码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或机构之间的数据能够相互兼容和比较。
其次是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部分。标准强调了野外工作记录的重要性,要求所有现场调查资料必须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并经过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正式数据库。此外,还规定了对于历史遗留数据的整理原则,即首先评估其质量状况,在满足基本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逐步纳入新系统内。
再者是关于空间数据管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到了如何合理组织和存储地理信息相关的内容。按照标准规定,每个勘查区都应建立独立的空间单元,并通过坐标系统一标识位置信息。同时,对于高程模型、地质剖面图等复杂图形资料,则建议采用分层存储策略以提高查询效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文档管理的相关条款。标准不仅要求保存完整的原始观测记录,还鼓励使用多媒体形式(如照片、视频)来辅助说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发现过程。另外,对于敏感性较强的数据(如储量估算结果),还需制定相应的访问权限控制措施,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查阅使用。
总之,《DB15/T 3753.2—2024》作为一项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技术规范,为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通过对上述关键条文的理解与落实,可以有效提升整个行业的数据管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