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山羊羔羊痢疾的病因、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本文件适用于奶山羊养殖过程中羔羊痢疾的防控与治疗。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mb Dysentery in Dairy Goa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742—2024《奶山羊羔羊痢疾防治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奶山羊羔羊痢疾防控的技术性文件。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条文】3.1 羔羊痢疾的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D型毒素,该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环境传播。
【解读】本条明确了羔羊痢疾的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D型毒素,并指出其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这提示养殖者需特别注意环境卫生管理,避免因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疾病传播。例如,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确保饲料和饮水安全无污染。
【条文】4.1 新生羔羊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喂初乳,且每次量不少于50毫升,每日至少喂养两次。
【解读】此条规定了新生羔羊初乳喂养的具体要求。初乳富含抗体,能够有效提高羔羊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因此,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与剂量给予初乳至关重要。如果母羊无法提供足够的初乳,则需要人工补充或替代品。
【条文】5.2 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发现患病羔羊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做好记录。
【解读】健康监测是疾病防控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定期巡查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早期症状。一旦确认患病,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将病羔单独饲养以防止交叉感染,并详细记录发病过程以便后续分析处理。
【条文】6.1 疫苗接种按照说明书执行,通常情况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免疫一次。
【解读】疫苗接种是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手段。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安排免疫计划有助于增强群体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比如遇到特殊气候条件时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防护措施。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摘录及简要说明,完整版标准还包括更多细节指导和技术参数,请参照原文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