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场址选择、设施设备、养殖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控、废弃物处理及收获与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nd-based In-Flow Channel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DB64/T 2075—2024)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选址与布局、设施设备、苗种选择、放养管理、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控到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一、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养殖场地应选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池塘面积不宜小于30亩,流水槽长度一般为25米,宽度为5米,深度为2米,数量根据池塘大小确定。同时,需设置沉淀池、过滤池等配套设施,并保证各功能区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管理。
二、设施设备
对于设施设备部分,标准强调了机械增氧机、推水机、排污泵等关键设备的选择与安装。例如,增氧机功率不低于1.5千瓦/亩,推水机流量不小于每小时100立方米,排污泵扬程不低于10米。此外,还要求配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指标。
三、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上,标准提倡使用健康、抗逆性强的品种,如鲤鱼、鲫鱼或罗非鱼等。要求苗种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伤,活力旺盛。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通常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
四、放养管理
在放养密度方面,标准建议流水槽内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0-30尾左右。初期投喂量为体重的3%-5%,随着生长逐渐增加至8%-10%。同时,定期检查鱼群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饲养计划。
五、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标准指出,池塘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之间,溶解氧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通过定期换水、清理残饵粪便以及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来改善水质条件。
六、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措施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日常巡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用药情况,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收获前一个月内不得使用任何药物。
七、日常管理
最后,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提出要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进排水时间、投饵量、天气变化等内容。此外,还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