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糜子良种生产的产地环境、种子质量要求、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糜子良种的生产。
Title:Millet Superior Seed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2048—2024糜子良种生产技术规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糜子良种生产的标准文件。该标准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和贮藏等各个环节,对糜子良种的生产进行了全面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品种选择部分,标准要求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这主要是为了确保种植出的糜子具备优良的遗传特性,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例如,可以选择“宁糜1号”、“冀张谷1号”等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
种子处理环节中强调了晒种的重要性。晒种可以增强种子活力,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具体做法是在晴天将种子摊开晾晒1-2天,注意避免阳光直射过强导致种子损伤。同时,还应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药剂拌种和温汤浸种。药剂拌种可使用多菌灵、福美双等杀菌剂,按照说明书比例均匀拌种;温汤浸种则是将种子放入55℃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后再播种。
播种时期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糜子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根据标准规定,春播应在土壤解冻后立即进行,秋播则需在霜前完成。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过深会影响出苗速度,过浅则容易造成种子暴露于地表被风吹干或鸟啄食。播种量要根据种子质量、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通常每亩播种量为0.75-1公斤。
田间管理方面,合理密植是关键。标准建议的种植密度为行距40-50厘米,株距15-20厘米,每亩保苗数控制在3万-4万株之间。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又能保证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此外,还要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以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糜子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指出,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方法;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用药,并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防止产生抗药性。对于常见的糜子病害如白发病、黑穗病以及虫害如粘虫、蚜虫等,都给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案和技术要点。
收获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糜子籽粒的质量。标准推荐当糜子茎秆变黄、籽粒变硬且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收获方式可以采用人工割晒或机械联合收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确保籽粒完整度。收获后的糜子应及时脱粒、晾晒,使籽粒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一般不超过13%),并妥善保管以防霉变。
总之,《DB64/T 2048—2024糜子良种生产技术规程》为糜子良种生产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糜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