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栽技术、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贮藏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冬水田区域的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ybrid Medium Rice - Ratoon Rice Cultivation in Winter Flooded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20T 26-2024《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技术规程》是四川省针对特定生态区域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冬水田条件下杂交中稻与再生稻的高效栽培技术。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指出应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例如宜香优2115等品种被推荐使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冬水田环境下能更好地抵御低温冷害,同时具备较高的产量潜力和品质保证。
二、播种育秧
要求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播种期一般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大田需备足壮苗约1.5万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秧苗健壮生长,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并为后续再生季提供充足的基础苗数。
三、田间管理
对于水分管理强调“浅湿交替”原则,即灌水深度不超过5厘米,待自然落干后再适时补水。肥料施用方面提倡“前促后控”,即在分蘖期适量追施氮肥促进分蘖,而在拔节孕穗期减少施肥量防止贪青晚熟。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定期检查田间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防治措施。
四、收获及再生处理
当主茎穗95%以上籽粒变黄时即可收获,留茬高度保持在30-40厘米之间。收获后立即进行晒田排湿,待土壤适度干燥后及时灌水促发新芽。对于再生稻的管理同样需要加强肥水调控,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以增强植株抗逆性,同时注意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低温霜冻危害。
五、注意事项
本规程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另外还建议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从种子采购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溯产品质量并指导未来生产实践。
综上所述,《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品种选育到收获加工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