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原饲用燕麦种植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贮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高原地区饲用燕麦的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teau Fodder Oat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33T 105-2024 高原饲用燕麦种植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高原地区饲用燕麦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入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整地部分,标准要求种植区域海拔应在2000米至3500米之间,这一范围既考虑了高原气候特点,又确保了燕麦的生长需求。土壤pH值应控制在6.0到8.0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这样的土壤条件能够为燕麦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
关于品种选择,标准强调应选用抗寒、抗旱、耐贫瘠且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例如“高原1号”等经过审定并适合高寒地区的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潜力。
在播种环节,明确了最佳播期为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此时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播种深度通常保持在3厘米至5厘米左右,过深会影响出苗率,过浅则容易导致水分不足。
施肥管理方面,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一般每亩施用纯氮约7公斤至9公斤,五氧化二磷约4公斤至6公斤,氧化钾约5公斤至7公斤,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肥料。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建议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比如通过轮作倒茬减少病源基数,同时密切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必要时及时开展药剂喷洒作业,但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规定。
最后在收获时机上,当植株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中部叶片呈黄色,穗部籽粒变硬且有光泽时即可适时收割,这样既能保证籽粒饱满度又能避免因过熟造成损失。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高原饲用燕麦种植工作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