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煤炭型工矿废弃地污损程度调查与评估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评估方法及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煤炭型工矿废弃地的污损程度调查与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Damage Degree of Coal-based Industrial and Mining Abandoned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804-2023《煤炭型工矿废弃地污损程度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发布的关于煤炭型工矿废弃地环境治理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该标准适用于因煤炭开采和加工活动导致的废弃地,包括采空区塌陷、地表沉降、煤矸石堆存等引起的土地污损调查和评估。在调查环节,标准要求明确界定调查范围,应覆盖所有受煤炭开采影响的区域,并对地形地貌、土壤特性、植被状况等进行详细描述。
评估部分是标准的核心。标准提出了基于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将影响因素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物理因子主要包括地表沉降深度、裂缝宽度等;化学因子涉及重金属含量、pH值等;生物因子则关注植物群落结构、覆盖率等。每类因子下设若干具体指标,如化学因子中的总有机碳、全氮等。
在评估方法上,标准推荐采用加权评分法。权重分配需结合区域特点,一般物理因子占30%,化学因子占50%,生物因子占20%。各因子的具体评分依据附录中的详细表格确定。例如,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镉含量超过背景值2倍时,评分为5分;超过5倍时,评分为10分。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定期更新数据以反映环境变化趋势。对于不同等级的污损地,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如轻度污损可采取自然恢复措施,重度污损则需工程干预。
总之,该标准为科学评估煤炭型工矿废弃地的环境状况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合理调整参数设置,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