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标识的设计、制作、设置及维护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各类标识的规范化管理与实施。
Title: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Qinl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882-2024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标识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标准。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秦岭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标识设置,提高公众对秦岭生态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识设置原则
标准中明确指出,标识设置应遵循“醒目、简洁、统一”的原则。这意味着所有标识的设计都必须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信息表达要清晰明了,避免复杂难懂的内容。此外,为了保持整个保护区标识系统的协调性,要求在颜色、字体、图案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
标识分类与功能定位
根据用途的不同,标识被划分为引导类、警示类和服务类三大类别。引导类标识主要用于向游客或工作人员指示方向,如景区入口、紧急出口等位置;警示类标识则侧重于提醒人们注意潜在危险或者禁止某些行为,比如防火区域标志、野生动物保护警告等;服务类标识则是为了方便人们获取必要的信息,包括公共设施分布图、服务点指引等。
材质选择与耐久性要求
考虑到秦岭复杂的地理环境,标准特别强调了标识材料的选择应当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例如,在户外长期使用的标识牌需要选用抗紫外线、防潮、防腐蚀的材料,确保即使经历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也能保持其完整性和功能性。对于特殊区域内的标识物还可能增加额外防护措施,以适应更加恶劣的工作条件。
安装高度与视角设计
为了保证标识的有效传达效果,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标识应当安装到适当的高度上,并且要考虑观察者的视角问题。例如,行人通常会从地面水平线以上约1.5米左右的高度看到标识,因此相关设施的高度设计应以此为基础;而对于车辆驾驶员来说,则需要更高的视线角度来确保安全驾驶时仍能清楚地识别前方信息。
结语
《DB61/T 1882-2024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标识规范》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秦岭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