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达乌尔黄鼠的防治原则、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草原生态系统中达乌尔黄鼠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Brandt's Vole in Grass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2T 083-2024《草原达乌尔黄鼠防治技术规程》为有效控制草原上达乌尔黄鼠的种群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规程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防治原则
规程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在防治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避免使用单一方法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确保既能有效控制达乌尔黄鼠的数量,又能保护草原植被和其他野生动物。
2. 监测与预警
规程规定每年春季和秋季应对草原进行两次全面监测,特别是在达乌尔黄鼠活动频繁期(通常为4月至9月)。监测内容包括鼠密度调查、洞口数量统计以及植被覆盖情况评估。当发现鼠密度超过每公顷5只时,即触发预警机制,需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3. 防治方法选择
根据规程,在选择具体防治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防治区域的地理条件;二是目标区域内其他动植物种类及其生存状况;三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经济承受能力。例如,在人口密集区优先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而在自然保护区则推荐使用人工捕杀或设置防鼠墙等非化学方式。
4. 安全防护措施
对于直接参与防治工作的人员,规程特别强调了个人安全防护的重要性。要求所有操作者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及口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和施用药物。此外,还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具体流程,比如将未使用的药品密封后送至指定回收点,使用过的器具彻底清洗后再存放于专用库房内。
5. 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规程指出,在完成一次大规模防治行动之后,应当组织专业团队对治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鼠密度下降幅度、植被恢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新的次生灾害等方面。基于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后续计划,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从而实现长期有效的草原生态保护目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草原达乌尔黄鼠防治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技术规范,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