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花菇设施化周年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设施设备、菌种选择与培养、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花菇的设施化周年生产及其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Year-round Production of Flower Mushrooms under Facility Condi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8/T 160-2024花菇设施化周年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浙江省金华市标准化研究院主导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花菇的设施化周年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提高花菇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产品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开篇对“花菇”、“设施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花菇”是指伞盖呈褐色、表面布满裂纹且质地紧密的优质香菇品种;“设施化”则指利用现代化温室大棚等设施条件,实现对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人工调控。这些基础定义为后续技术要求提供了统一的话语体系,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操作失误。
生产基地建设
在基地选址上,标准强调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并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电力供应及道路网络。同时,要求温室结构采用钢架或竹木混合框架,确保稳固耐用并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此外,还需设置独立的菌棒制作区、接种室以及培养室等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阶段生产需求。
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对于主料木屑的选择,优先推荐使用新鲜松木屑作为主要原料,辅以适量棉籽壳、玉米芯等副料混合配比。所有原材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处理,确保pH值维持在5.5-6.5之间,含水量控制在60%-65%范围内。发酵过程中需定期翻堆通风,防止局部高温积聚影响菌丝生长。
接种与发菌管理
接种工作应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使用专业接种工具将优质菌种均匀撒播于已准备好的培养基表面。接种完成后移入恒温恒湿的培养室内培养,初期温度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上。随着菌丝逐渐蔓延,逐步降低温度至18℃-20℃,适当减少空气湿度,促进菌丝健壮发育。
出菇管理
当菌袋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绒毛状菌膜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时需将环境温度调整至12℃-15℃,昼夜温差控制在8℃-10℃范围内,同时增加光照强度至2000lux以上。通过精确调控上述参数,促使花菇原基分化并顺利长成商品菇。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出菇周期内要持续监测二氧化碳浓度,一旦超过0.1%应立即采取通风换气措施。
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特别重视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原则。例如,在温室入口处安装防虫网阻止外界害虫侵入;定期清洁棚内卫生,清除残留物和杂草;必要时可选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进行喷洒作业。此外,还建议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收获与采后处理
花菇达到商品成熟标准(表现为菌盖完全展开、边缘微卷、菌褶密实)时应及时采摘。采摘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采收后的鲜菇需迅速进入冷却间预冷至10℃以下,然后按照规格分级包装入库贮藏。贮藏期间注意保持低温干燥环境,温度控制在0℃-4℃,相对湿度不超过90%,以延长保鲜期。
综上所述,《DB3308/T 160-2024花菇设施化周年生产技术规程》从基地建设到采后处理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技术规范,为从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指导方案。遵循该标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花菇产量和品质,还能显著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