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饲用小黑麦-甜高粱轮作的技术要求,包括土地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盐碱地开展饲用小黑麦与甜高粱轮作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lay Cropping of Forage Rye and Sweet Sorghum on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3705T 21-2024盐碱地饲用小黑麦-甜高粱轮作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对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在选址与整地方面,规程指出应选择土壤pH值在7.5至8.5之间、含盐量不超过0.3%的地块。这主要是因为饲用小黑麦和甜高粱均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但过高的盐分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整地时要求深耕25厘米以上,并结合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性能。同时,还应在播种前灌一次透水,以降低表层土壤盐分浓度。
关于品种选择,规程推荐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饲用小黑麦和甜高粱品种。例如饲用小黑麦可选择“垦牧1号”,该品种分蘖力强、产量高;甜高粱则推荐“冀饲1号”,其茎秆粗壮、糖分含量丰富。这些品种经过实践验证,在盐碱地环境下表现优异,能够有效提升种植效益。
施肥管理方面,规程强调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用纯氮150公斤、五氧化二磷75公斤、氧化钾75公斤。其中,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追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施入。此外,还需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肥料,确保作物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灌溉制度上,规程建议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饲用小黑麦全生育期需灌水3次,分别在出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甜高粱则需灌水4次,除了上述三个时期外,还需在开花期灌一次。每次灌水量控制在40-50立方米/亩,既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轮作体系稳定的关键环节。规程提倡采取物理、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例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释放赤眼蜂抑制玉米螟等害虫发生;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但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收获管理同样不容忽视。饲用小黑麦应在蜡熟末期及时刈割,留茬高度保持在5-10厘米;甜高粱则宜在乳熟后期收割,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营养价值最高。收获后的秸秆可直接青贮或加工成颗粒饲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的各项技术要求,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水平,为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