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地优质稻种植过程中病害防控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旱地优质稻种植的病害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tion on Dry Land - Part 4: Disease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318.4-2024《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4部分:病害防控》为云南省地方标准,提供了在旱地条件下种植优质稻过程中病害防控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病害监测与预警
标准要求定期对稻田进行巡查,特别是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巡查内容包括观察叶片、茎秆及穗部是否有异常症状。当发现疑似病害时,应立即采集样本送至专业机构鉴定。此外,还应结合气象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病害类型,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2. 农业防治措施
-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水稻,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积累。
- 种子处理: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这可以有效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原体。
- 健壮栽培: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手段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3. 物理防治方法
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减少因虫害传播导致的病害发生几率。同时,在田间设置防虫网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
4. 化学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是控制严重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过量施用造成环境污染。不同类型的病害需要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药剂,比如稻瘟病可用三环唑,纹枯病则适合使用井冈霉素。
5. 生物防治技术
鼓励采用生物制剂来替代部分化学农药。例如利用拮抗菌株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或者释放天敌昆虫捕食害虫,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6. 后期管理与恢复
在收获后要及时清理残茬,将病残体集中销毁,防止越冬病原体扩散。对于受灾较重的地块,则需要调整下一季作物布局,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并加强后续管理直至恢复正常生产水平。
以上内容涵盖了DB53/T 1318.4-2024标准中关于旱地优质稻病害防控的主要技术要点,旨在帮助种植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确保获得优质的稻谷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