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林业象甲类害虫监测和防治的技术要求、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林业象甲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Curculionidae Pests in Forestry (DB31T 1509-2024)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509-2024《林业象甲类害虫监测和防治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上海地区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林业象甲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林业象甲类害虫”的概念,是指那些主要危害林木、园林植物等的象鼻虫科昆虫。这类害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监测方法
1. 诱捕器设置:规定了诱捕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安装位置。例如,在每公顷林地中至少应设置一个诱捕器,并且要选择在害虫活动频繁区域布置。
2. 定期巡查:要求每隔7天对诱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记录下捕捉到的害虫种类及数量。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害虫种群的变化趋势。
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摘除卵块、幼虫巢穴等。对于小范围内的害虫爆发情况,这种方法效果显著且环保。
2. 化学防治:当物理方法无法有效控制时可采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保护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安全。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来控制害虫数量。这种方法长期来看更为可持续,能够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
安全管理
强调所有参与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作业;同时要求妥善保管各类药品器械,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此外,在实施任何防治行动之前都应当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备,确保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DB31/T 1509-2024《林业象甲类害虫监测和防治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