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医骨伤外用杉树皮的生产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医骨伤外用杉树皮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Shaped Splints Made of Fir Bark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1142—2024《中医骨伤外用杉树皮生产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中医骨伤治疗中使用的外用杉树皮的生产过程。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5.1 原料来源
标准要求所选用的杉树皮必须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成年杉木。具体来说,杉木应生长在无污染环境中,且树龄应在15年以上。这一规定确保了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因病虫害或环境污染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5.2 收集时间
收集杉树皮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这段时间内,杉树皮的活性成分含量较高,有利于后续加工。此外,在采集过程中需注意不要损伤树木主干,保持树木健康成长。
生产工艺流程
6.1 初步处理
采集后的杉树皮需要立即清洗干净,并去除表面杂质如泥土、树叶等。清洗后应晾晒至半干状态,便于后续切片操作。
6.2 切片与干燥
将半干的杉树皮切成厚度均匀的小片,通常为2-3毫米厚。切片完成后继续自然风干或使用低温烘干设备直至完全干燥。干燥过程需控制温度不超过50℃,以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质量检验
7.1 感官检查
产品外观应呈棕黄色至黄褐色,表面光滑无裂痕;气味清香,无异味。每批次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感官检测,合格率不得低于95%。
7.2 理化指标测定
包括水分含量不超过12%,总灰分不大于8%,以及特定活性物质含量不低于规定值。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产品的品质水平,对于保证疗效至关重要。
包装储存
8.1 包装材料
采用防潮、透气性良好的包装袋或容器,内衬一层食品级塑料薄膜,防止外界湿气侵入影响产品质量。
8.2 储存条件
成品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及高温潮湿环境。库房温度宜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65%。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中医骨伤外用杉树皮生产技术规范》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包装储存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中医骨伤治疗领域。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还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