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技术要求、作业准备、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相关作业和服务。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ice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using Plant Protection UAV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2024年发布的TNAASS 095-2024《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规范》对前一版标准进行了多项修订和补充,其中关于喷洒作业参数的部分改动尤为引人关注。
以喷洒雾滴直径为例,在旧版标准中并未对雾滴直径的具体范围做出明确规定,仅提出要根据作物种类调整喷头类型。而在新版标准中,则明确要求雾滴直径应控制在100至300微米之间。这一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实践考量。
首先,合理选择雾滴直径可以显著提升农药利用率。过大的雾滴容易造成药液流失,降低防治效果;而过小的雾滴则可能漂移严重,增加环境污染风险。通过将雾滴直径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够保证药液有效附着于目标植株表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该规定还考虑到了不同阶段水稻生长特性。例如,在分蘖期时,由于叶片较为稀疏且角度较小,适当增大雾滴尺寸有助于覆盖更多区域;而在抽穗扬花期,则需要更细密的雾化效果来保护敏感器官免受药害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当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调整设备设置,并定期校准喷头确保精度。
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使用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定期维护保养无人机及其配件,避免因磨损导致喷洒不均;二是培训专业飞手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提高作业质量;三是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用于持续改进。
总之,《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规范》通过对关键指标如雾滴直径的科学界定,为推广高效精准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相关法规不断完善,相信此类标准化文件将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