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作业要求、技术流程及质量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域的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作业。
Title:Corn Mechanized Straw Returning and Rotational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DB14/T 1593-2024)是山西省针对玉米种植区机械化秸秆还田与轮耕作业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的出台旨在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是指通过机械手段将玉米收获后的秸秆直接粉碎并覆盖于地表或混入土壤的过程。“轮耕”则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周期交替采用不同耕作方式的措施。这些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概念框架,确保各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共同的理解基础。
技术要求
# 秸秆处理
根据标准要求,在进行机械化秸秆还田之前,需先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收获时调整联合收割机割台高度,保证留茬高度不超过15厘米;同时使用专用的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切碎至长度小于10厘米。这样做可以保证秸秆均匀分布在田间,有利于后续的腐解过程。
# 土壤翻耕
对于实施轮耕制度的土地,标准建议采用深松和平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壤翻耕。深松深度应达到30-4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而平整作业则需要确保地面高低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避免影响播种质量。此外,在连续多年实行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每隔两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深翻,深度不低于40厘米,以防止土壤板结。
# 播种与施肥
播种时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安排肥料施用量。标准特别强调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必要性,推荐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不少于3吨作为基肥,追肥则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分次适量补充氮磷钾等元素。
安全生产
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及设备正常运行,标准还提出了多项安全措施。例如,所有参与机械操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上岗;作业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夜间作业时应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等。
效果评估
最后,标准明确了如何评价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如容重、孔隙度等指标是否有所改善;二是作物产量水平,对比实施前后的大豆或其他轮作作物的实际产量;三是环境效益,关注土壤碳氮循环状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情况。
以上是对《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该标准不仅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案,也为广大农户科学管理农田、提升农产品品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