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早熟禾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草地早熟禾种子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a pratensis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396-2024 草地早熟禾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草地早熟禾种子的生产过程,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种子选择与处理
标准条文:5.1.1 应选用符合GB/T 741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检疫合格。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种子来源的重要性。GB/T 741是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种子的基本要求。选择优良品种可以确保种子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而检疫合格则保证了种子不携带病虫害,这对于后续种植的成功至关重要。
播种技术
标准条文:6.2.1 播种前应深耕细作,土壤深度达到25cm以上。
解读:深耕细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土壤深度达到25cm以上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竞争,促进根系发育。
病虫害防治
标准条文:8.1.1 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措施,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解读:病虫害是影响种子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定期巡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病虫害扩散。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收获与贮藏
标准条文:9.1.1 当种子含水量降至12%以下时方可收获,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
解读:种子含水量过高会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甚至发生霉变。因此,确保种子在适当水分条件下收获非常重要。收获后的干燥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水分含量,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
总结
DB14T 1396-2024通过对种子选择、播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与贮藏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为草地早熟禾种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遵循这些标准不仅能够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