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887-2024《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地方标准,为有效防控小麦白粉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条文】3.1 田间调查与监测
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应从苗期开始,每周调查一次。当病叶率达到5%时,即需启动预警机制。
解读:此条明确了监测的时间节点和频率,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病叶率达到5%是一个关键阈值,表明病害已进入快速扩展阶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条文】4.2 化学防治
在病叶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到20时,可选用戊唑醇、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解读:化学防治是控制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条文规定了用药的时机和药剂选择,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持效性,能够有效抑制病菌生长。同时,两次施药间隔确保了防治效果。
【条文】5.1 种子处理
使用咯菌腈或噻虫嗪等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剂量为每公斤种子2-3克。
解读:种子处理是预防白粉病的基础措施。通过药剂包衣可以在作物萌发初期建立保护屏障,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合理用药量既能保证防效又避免药害发生。
【条文】6.1 农业防治
推广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制度,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解读:农业防治是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根本方法。抗病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期管理难度;轮作可以切断病原菌的周年循环;增施有机肥和合理密植则有助于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以上内容为核心条款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规程,从而实现对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