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技术要求、原则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城市轨道交通与各类交通方式衔接设施的规划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nning of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5201T 149-2024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规划技术规范》是贵州省贵阳市为指导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衔接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以下是对该规范中几个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一、关于站点周边步行系统布局的规定
该规范要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应建立完善的步行网络,确保乘客从最近的公交站、自行车停放点到轨道交通出入口的距离不超过300米。这一规定旨在减少换乘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具体实施时需要综合考虑用地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规划步行路径宽度和坡度,同时设置清晰醒目的导向标识。
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配置标准
对于轨道站点附近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范提出了每百名乘客至少提供10个停车位的要求,并且每个站点的总停车位数量不得少于50个。此外还强调了停车区域应靠近出入口布置,方便乘客使用。这体现了对绿色出行的支持态度,同时也为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预留了发展空间。
三、公交线路接驳方案设计原则
规范指出公交线路的设计应当优先考虑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保证早晚高峰时段内主要方向上的发车间隔不超过8分钟。同时建议在客流量较大的换乘节点增设多条线路以满足不同方向的需求。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整体运输能力。
四、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
为了保障特殊人群的出行便利,规范特别强调所有新建或改建的轨道交通衔接设施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无障碍设计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设置盲道、低位服务台、专用电梯等设施,并且要求这些设施的位置易于识别且便于使用。这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之一。
五、信息指引系统建设指南
本部分明确了车站内外部均需配备完整的信息发布系统,涵盖时刻表查询、票价公告等内容。并且提倡采用智能化手段如电子显示屏来动态更新最新信息。此举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信任感,促进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以上就是对《DB 5201T 149-2024轨道交通衔接设施规划技术规范》中部分核心条款的专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