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工业互联网云端协同的5G接入边缘计算的技术架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互联网场景下基于5G接入和边缘计算的云端协同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部署。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5G Access Edge Computing in Industrial Internet Cloud Collabo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M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5201T 150-2024《工业互联网云端协同的5G接入边缘计算技术要求》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工业互联网与5G及边缘计算融合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边缘设备性能指标
标准规定了边缘设备应具备的基本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和网络接口。例如,边缘设备需支持至少双核处理器以确保足够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实时数据流,并且内存不得低于4GB。此外,对于网络接口,标准要求至少配备两个千兆以太网端口以及一个支持802.11ac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模块。
2. 安全性保障措施
在安全性方面,标准强调了数据加密传输的重要性。所有通过5G接入的数据都必须采用AES-256位加密算法进行保护;同时,还要求部署身份认证机制如TLS/SSL证书验证用户身份,防止未授权访问。另外,定期更新软件补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用于修补已知漏洞并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3. 时间同步精度
针对工业控制场景下对时间敏感的需求,标准提出了严格的时间同步精度要求。具体而言,边缘节点之间的时间偏差不得超过1微秒。为此,建议使用PTP(精密时间协议)作为主要的时间同步方案,并结合GPS接收器提供高精度参考源。
4. 容错与恢复能力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标准指出每个边缘节点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容错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冗余电源供应、硬件故障检测与自动切换功能等。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比如某个组件失效,整个系统应当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工作状态而不影响业务连续性。
5. 资源调度策略
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计算资源,标准给出了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原则。即优先处理那些对延迟要求较高的任务,而对于非紧急但占用大量资源的任务则可以安排在低峰时段执行。这种做法有助于平衡负载分布,避免因单一任务长时间占据资源而导致其他重要任务超时。
以上几点只是DB 5201T 150-2024众多条文中的一部分内容,但它们代表了当前工业互联网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发展趋势。遵循这些指导方针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稳定可靠且安全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